Things beyond ICO
ICO是否過譽了?
「聊到區塊鏈,就不得不提 ICO」變成最近的一個奇怪的風氣,大概是因為比起其他技術,ICO 既容易參與又容易量化,媒體討論 ICO 的篇幅都遠多於加密貨幣本身,有人堅信 ICO 不是 IPO,也有人主張 ICO 絕對是證券,但反正就算大家對 ICO 的認知未必清楚,也都前仆後繼的跳進來了。Initial Coin Offering, 指的是組織發行區塊鏈上的代幣,並販售以籌措資金的商業行為,因為和股票初次公開發售(IPO)類似,所以取名 ICO ─ 初次貨幣發售。有在關注金融或加密貨幣領域的人會發現,ICO 是新的一個佔據太多版面的詞彙(比方說深度學習)。要說有多熱門呢,大概是「走在路上都會有自稱企管博士的阿伯捧著錢問你要不要來發個 ICO」這樣的程度吧。但它不過就是另一種籌措資金的手段,除了帳本在區塊鏈,其實本質上並不特別。並不是說 ICO 不好,而是以區塊鏈或加密或幣領域而言,確實有些理由可以說明目前 ICO 的確有被人們過度重視的傾象。
有個奇怪的現象是,當今自稱 ICO 的專案當中,其實參雜著很多定位不明的東西。現在的 ICO 們,除了一些是創造新鏈(像是 Ethereum 本身),更多是藉由在以太坊鏈上發行的智慧合約實現。但反正如何發行也不是很重要,而是它發行出來的「幣」究竟具有怎樣的性質,是值得探討的。
一般來說,區塊鏈上的幣(coin/token)像是 bitcoin,同時是價值流通和支付手續費的載體,而透過合約發行的代幣則通常有不同的屬性,可能是 DAPP 內部服務流通的 protocol token,或者具備股權和分紅性質的 stake symbol,或者兼具兩個或以上的特性。不過通常在 ICO 的時候很多功能其實還沒做完(這是合理的),所以合約通常只有發行代幣和拍賣的邏輯,實際價值則要等到團隊做出成品才知道。
不過仔細一想,如果今天某間公司發行了 ICO,但日後推出的產品/服務當中並不會用到這個 'coin',只有公司承諾把部分利潤拿來發放給代幣的持有者,那……這究竟跟 IPO 有什麼不同呢?沒有,它其實就是 IPO,投資者拿到的就是股票,並且比股票還脆弱,代幣的分紅可是完全沒有法律約束的,公司如果賺大錢不配息,持幣者也無計可施。甚至有些 ICO,連承諾回饋都沒有,幣僅僅只是一種收款的憑證,就像公益募資一樣,不含價值成分。
總之,在 ICO 這面大旗之下聚集了很多跟市場討錢的專案,但它們之間其實有非常大的異質性,我們如果不去分辨 Gnosis、BAT、乃至 「李笑來的空氣ICO」的不同,是非常危險的。一間有資金需求的公司不走傳統管道而選擇 ICO 的理由可能是:1. 提供的回饋具有不同於股票的功能 2. 希望利用區塊鏈的特性更靈活的對市場募資 3. 根本上不了臺面的劣質籌資案。
理論上,一個專案的價值和它的收錢方式是不是 ICO 沒有多少關係。以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來看,比特幣是最早的區塊鏈實做: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(雖然現在有點像做壞了),它有貨幣發行和轉帳的功能,此外,它還能透過特殊的解鎖腳本去創造額外的功能,像是多重簽名、時間鎖定等,並藉由這些腳本實現多人共管錢包,甚至是支付通道之類的神奇功能。
在比特幣後相繼也有很多基於修改 Bitcoin 原始碼而推出的新幣:Litecoin 用了不同的雜湊演算法,Peercoin 換成 POS 的共識機制,Zcash 把整個帳本都改成不公開卻可驗證的格式。但上述加密貨幣和 Ethereum 有很大的不同,在於它們的新功能通常來自修改程式碼,想到什麼好東西要加的話要不就版本更新 fork 一波要不就發個新幣。而以太坊,身為世界電腦、身為智慧合約系統、身為…去中心化應用平台,本身就自帶執行環境和圖靈完備的語言。
也就是說,理論上比特幣和它的親戚們能做「一些事情」,而以太坊可以做到「任何事情」。
透過以太坊合約能做的遠遠不止於收錢和發行股份代幣。舉幾個例子,就以代幣來說好了,你可以創造一個販售的合約在白天和晚上有不同的價格,那就可以是電價合約;或者你可以 ICO 同時發行兩種代幣,代幣A和代幣B,代幣A是使用你服務的流通貨幣,而若在消費時持有代幣B,就會有九折優惠,那麼這個代幣B顯然就很像所謂的會員卡了;甚至公司的老闆也可以在員工長時間加班後發給紀念性(無實際價值)的代幣,這個代幣就叫「功德」。
能做的當然不只這些,這裡要講的重點是,ICO 沒有不好,但在 ICO 之外還有很寬廣的可以探索的領域。如果單純要發行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,早在大比特幣時代(?)就有人用彩色幣的技術實現了,現在用以太坊發 ICO 若只為籌資,其實就很像給幼稚園美勞剪紙課的小朋友超猛的瑞士刀,既不經濟,多餘的自由度反而是某種程度上的安全隱患。
退萬步言,你有很棒很值得花一大堆錢開發的區塊鏈產品,也不在乎占用一些珍貴的運算資源,你可能還是不適合發 ICO,該捫心自問的是,你的幣的價值主張是什麼? 假設你的產品開發成功了,有個幣在系統中流動是必要的嗎?還是你只是因為大家都 ICO 就跟風來個 ICO 呢?
生活中,會把主要貨幣(現金)換成代幣一定有某些目的:一種可能是方便儲存和使用的形式,譬如把錢存進悠遊卡搭公車;另一種理由是為了促進金流在系統內循環,像園遊會的點券和賭場籌碼,不然人們實在沒有動機這麼做。想像如果有一天,麥當勞、7-11、星巴克都強制要求用他們各自推出的儲值卡結帳,你會存一大筆錢進去慢慢花嗎?除非有很讚的活動,否則大概是不會,你會等到需要的時候才把要用的額度放進去,免得錢被綁住。
以經濟學的角度解釋,當我們把資產從流動性高的形式(錢)轉換成流動性低的形式(幣/券),就已經受到損失了,一來我的選擇變少,而且等於是先付錢卻延遲一段時間才得到好處。這也是為什麼大量買餐廳跟超商禮券的時候會有折扣價,才會有顧客願意讓自己的錢的用途被鎖定在特定的用途上。但這件事顯然就不適用於所有業別,可以的話消費者當然希望口袋裡的是錢,而不是什麼牛肉麵幣珍奶幣西瓜幣包子幣,拉拉雜雜的很不方便啊。
回到以太坊的世界,發 ICO 之前應該要考量自己的系統裡到底需不需要一種額外的幣?這個幣究竟是純股權還是有使用權?如果有收費服務的話,是否直接收取更流通的 ether 更好呢?像 ENS 就是個非常成功的專案,但它並沒有要求你先把錢換成所謂 ENS 幣才能參與。反而是 Raiden 為了籌錢硬是喇出了一個 ICO,為了賣幣又不得不在開發的系統裡硬塞一個環節給它,搞得這麼麻煩連 Vitalik 都覺得不太應該。
嗯… ICO 其實還是很厲害啦,它達到了群眾募資的全新境界,但在我們迎來山也 ICO 海也 ICO 的時代之前,專案發起人(你)和投資人(還是你)都應該做足功課,正確認知這個東西的特性。是未來的巨大趨勢沒錯,但大機會總是伴隨大騙子,古早味的資金盤傳銷也想披上 ICO 的皮賺一波啊。一知半解的人也會假裝專家來故弄玄虛,甚至連 ICO 評分都有人搞出來了,對著這種約莫是天使輪的東西講基本面,很荒謬阿,但還是有人買單。
所以最好的情況應該是,你大概瞭解一下最近有什麼好玩的 ICO,盡量依自身的理解,而不是某某老師,去決定要不要參投。然後把更多精力放在廣大加密貨幣世界的其他領域,像是鏈下交易、跨鏈協定、IOTA 等等的神奇威猛技術,或者誰又開了新交易所,哪個券商居然要發比特幣期貨之類的新聞。這些都很有趣,也充滿投資的機會,沒道理被 ICO 限制住眼光。